正山小种茶干图(怕买到“不正”的正山小种?两张图告诉你正山小种的特征)
怕买到“不正”的正山小种?两张图报告你正山小种的特性
之前关于品鉴正山小种的文章后半局部,关于正山小种和烟小种的区别处显现了一些错误,由于原文已无法修正,今天变动增补并制造了比力的表格与各位分享。
起首,取容量110ml的盖碗,正山小种的投茶量为5g。
在天然光下看干茶,干净匀整,条索细紧,较为弯曲,色泽乌黑欠润,锋苗体现。
为了将香气特性扩大,我先温杯干摇香,闻香后第一泡敏捷用开水冲泡,立刻出汤。桂圆香劈面而来,盖香地道馥郁,无松烟香,公正杯底有些许花果香,温嗅叶底有淡淡的薯香。
恰好外表天气很好,阳光照过来,汤色橙黄泛红,明澈油润,稍有金边。在阳光下十分透亮,茶汤似浅金黄色糖浆,汤中茶毫也很分明。
第一泡用开水冲泡,立刻出汤,突出了正山小种的“面香”,但口感不够丰厚,茶汤不太甜润。第二泡开头为了让香气融于茶汤,我低落了冲泡水温,等候5~10s再出汤,口感变得柔和精致,甘美光滑,似桂圆汤味,回味尚且历久。
冲泡8次后,固然汤色仍旧橙黄,但味道变淡,口感没有那么丰厚,开头显现水味,于是中止冲泡,倒出叶底。其叶底较柔软,平滑润亮,全体呈古铜色,少局部呈红褐色。相对来说,这款正山小种并不那么耐泡。
总的来说这一款正山小种的品格不算特别好,属于中抬升平,在各方面都稍有完善。
看到这里,仔细的茶友就会发觉,我前方说了“无松烟香”,一定有人会感受疑惑:不是说正山小种有共同的松烟香吗?你这正山小种“不正”吧?
但是不然,正山小种分为“烟种”和“无烟种”,在加工历程中,用松针或松柴熏焙的称为“烟正山小种”,没有效松针或松柴熏焙的称为“无烟正山小种”。烟正山小种和无烟正山小种的制品茶有着分明的区别。
从干茶来看,无烟正山小种身骨长直重实,乌润有光,烟正山小种条索紧结圆直,色泽更为乌润。但实践上它们的干茶很相似。
从香气来看,它们都有桂圆干香,但无烟正山小种没有松烟香,烟正山小种有共同的松烟香。
从汤色来看,无烟正山小种汤色呈金黄色,烟正山小种呈深金黄色,都亮堂且伴有金圈。
从味道来看,烟正山小种比无烟正山小种的桂圆汤甜更为分明,口感也愈加甜醇。
两者的叶底都差不多,烟正山小种的会稍深一些。
它们两者的比力图表:
从香气和味道来比力,烟正山小种和无烟正山小种照旧很好区分的。
那么有松烟味的小种红茶就是烟正山小种了吗?但是并不是,“烟正山小种”和“烟小种”也是不一样的。
烟小种是福安、政和等县仿制的“人工小种”,品格比烟正山小种差一些,干茶和叶底不如烟正山小种顺眼,固然都有松烟香,但烟小种在二三泡之后没有桂圆汤味。请看下图:
迩来看到网上有一些关于“假冒”正山小种的讯息,对此各位怎样看?
本文为原创,转载需注明出处。
相关阅读
-
黄岐茶居(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23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(2023年第4期))
广东省市场监督办理局关于23批次食品不及格情况的告示(2023年第4期)中国质量讯息网讯 广东省市场监督办理局网站3月3日公布,近期,广东省市场监督办理局构造抽检肉制品、饼干、薯类和膨化食品、糕点、豆制品、特别膳食食品、餐饮食品和食用农产物
-
黄印七子饼茶(70-90年代七子饼名录:从七子黄印到97水蓝印,普洱老茶入门指南)
70-90年代七子饼名录:从七子黄印到97水蓝印,普洱老茶入门指南#普洱茶# 普洱老茶可谓普洱茶行业里的灿烂明珠,依靠其稠厚丰厚的口感和厚重久远的汗青,取得了多数老茶客的喜爱。喝老茶,品老茶,玩老茶,这眼前的兴致无量无尽。今天,“藏品普洱
-
云顶牌正山小种茶(罗曼林:冬天必喝的奶茶,哪一款才是你的最爱?)
罗曼林:冬天必喝的奶茶,哪一款才是你的最爱?冬天必喝的奶茶,哪一款才是你的最爱?转眼间,秋日的信号还未持续多久,断崖式的降温就预示着,冬天即将到临。过不了多久,满街都市飘着糖炒栗子和烤红薯的香味,另有捧在手中的暖暖奶茶。严寒的冬天,再没有什
-
金骏眉红茶852(看图话真假:这是不是染色红茶?)
看图话真假:这是不是染色红茶?一位茶友发来了他的茶叶图片,号称武夷山银骏眉的茶,奇异的黄色,浓艳得像色素寻常。相对依照光阴茶泡法,开水,落壶就出水。出色极极极快。以下图片为冷泡颜色溶出,五分钟支配:看干茶表面也不是染色的。至于制造历程有没有
-
滇红金针图片(每日一茶5——滇红金针)
逐日一茶5——滇红金针前几天,试了滇红的毛峰跟松针,接下去,我们就来试试滇红的大金针。滇红金针,相对松针、毛峰等,质料品级更高,主要以鲜嫩芽头大概一芽一叶。大金针之以是不同于平凡芽茶,主要照旧质料成绩,以云南当地的大叶种为质料,确保了茶叶品
-
正山小种茶罐装(正山小种的10个老牌子,闭眼入不踩雷,经典茶香)
正山小种的10个老牌子,闭眼入不踩雷,经典茶香正山小种原产于武夷山桐木关,是一种有着松烟香及桂圆干香味的红茶产物,也是天下红茶的鼻祖。它诞生在17世纪,1610年由荷兰人运往欧洲,不仅初次掀开了中国茶叶的外洋市场,更是在英国演掀起传播至今的